|
![]() |
古人對蝙蝠的別稱 |
蝙蝠別稱飛鼠、天鼠、掛鼠、老鼠皮翼、鹽老鼠、伏翼、仙鼠、夜燕、天蝠、燕別故、蜜符。中華傳統文化中,蝙蝠還象征著“福”到了,因為蝙蝠總是倒掛著。在古代民間文化中,就有一黑一白兩蝙蝠,白的是八仙之一張果老,黑的是鬼王鐘馗。 中國古代又稱之為“仙鼠”,各地的方言對蝙蝠也有不同稱呼,北方某些地區(河北)稱之為“圓屁虎”,南方一些地區(江西)“鹽(燕)老鼠”。 蝙蝠居住在各類大、小山洞,古老建筑物的縫隙、天花板、隔墻以及樹洞、山上巖石縫中,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還隱藏在棕櫚、芭蕉樹的樹葉后面。 在清朝人的眼中,由于蝙蝠的“蝠”字與“福”字是同音的,而且蝙蝠還會天空飛翔,所以就有著“福從天降”的寓意。所以在我國清朝人的眼中,蝙蝠是有著“遍福”的含義的。 在古代崇拜蝙蝠的文化當中,甚至在穿著的服飾或是建筑上、金銀器的雕刻或是紋花上都會刻有蝙蝠的圖騰或是紋路,認為這樣就可以向上天祈福,可以給自己以及家人帶來好的福氣。
|
相關資料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