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漢語連詞發展史:
上古時期,開始形成的連詞,絕大多數是單音連詞,比較集中地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。復音連詞(主要是雙音節的),上古時也有,但不多。到近代多起來,并形成一個復音連詞多樣化的發展趨勢,更顯示出共存與競爭(據王士元競爭變化理論)的現象,最后成為現代漢語復音連詞的定型形式。
在產生連詞的上古時期,就有一些連詞搭配組合使用。連詞搭配組合使用的大發展時期在近代。現代漢語中的連詞組合形式多產生于近代后期的明清時期。本文是站在現代漢語的立場上,討論連詞從“誕生”到現代漢語中的定型這段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特點。正是有了這些發展特點,才使得連詞有了當今使用的定型詞兒和結構格式。
這些特點表現在四個方面:
一、兼職者分擔──精密化。
二、同義者競爭──單一化。
三、異形者更換──通俗化。
四、同形者自汰──純形化。
五、兼職者分擔──精密化
上古早期,連詞很少,只有“以、而、且、則、乃、惟、其”等十幾個
到春秋戰國時期,連詞漸漸多起來,一詞兼數職也逐漸分工,用法開始固定化。
中古以后,職務的分化與分擔甚為明顯。
經過近代漢語的職務消長演化,連詞分工精細,發展成為現代漢語運用的連詞。
上古時一個詞兒身兼多職,有的一個職務又兼有多種意義,中古以后發生變化,近代漢語變化尤其大,變化的方式是同義競爭與同義替代,變化的結果是“職務分擔”,由一個詞的多個義位變成多個詞。
兼職分工以后,各詞各司其職,有的不擔任連詞職務了,如“為”。這樣,詞的職務與詞的自身都明確化,精密化了,這是語言發展的必經過程。